近年來,石家莊鐵道大學發揮自身科技前沿研究人才的優勢,長期堅持服務國家及地方重大工程需要,瞄準科技前沿,集中力量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承擔完成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課題,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標志性成果。
同時,扎根河北,在道路交通、市政建設、裝備制造和民生工程等方面,積極提供智力支撐,發揮高校智囊團的作用。
瞄準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點工程
石家莊鐵道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趙正旭帶領團隊在短短的近5個月的時間里,突破了一個個難題,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二號繞月精彩之旅轉播及監測平臺項目的所有既定目標,使我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從“航天可視化”到“可視化航天”的轉變。嫦娥二號三維可視化系統不僅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使中國的航天可視化事業一舉走在了世界前列。
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石家莊鐵道大學3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青藏鐵路的建設:朱永全教授與賴滌泉教授解決了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和昆侖山隧道的通風和缺氧兩大難題;岳祖潤教授和他的課題組承擔了“清水河段多年凍土區路基沉降變形預測試驗研究”等課題,攻克了凍土地區路基凍脹融沉的變化規律并提出解決方案;杜彥良所長帶隊的大型結構健康診斷與控制研究所研制完成了青藏鐵路550公里凍土區沿線近萬個測點組成的監測系統,使管理人員對千里之外的青藏鐵路的安全與健康狀況了如指掌。
據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王岳森介紹,該校以承擔國家重點工程的科研課題為紐帶,以重大項目的集成為牽引,全面深化與企業的合作,形成了若干明確的研究方向和創新團隊,在長大隧道通風、全斷面隧道掘進、超前地質預報、超重設備運輸、交通應急保障和大型結構健康監測等領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該校先后承擔了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秦嶺隧道、蕪湖大橋、廈門海底隧道等重點工程中的眾多科研項目,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
據記者調查,近6年來,石家莊鐵道大學共承擔“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800多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火星探測計劃等各級各類項目800多項,科研經費達4.2億元。獲國家、軍隊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中國卓越研究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8項。
扎根于本土讓科技成果惠及燕趙
“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創新科技水平要瞄準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卻一定要扎根于本土,一定要與河北的企業結合。讓科技成果惠及燕趙大地是我們的責任!”王岳森如是說。
2009年8月2日,以石家莊鐵道學院為主研發的河北省首臺盾構機順利下線,這不僅標志著河北省由此進入了以盾構機為代表的大型掘進裝備領域,也填補了河北省裝備制造業在隧道、地鐵等大型施工裝備上的空白。作為重達400多噸的全斷面大型掘進設備的“吉祥號”,不僅設計參數和制造工藝為河北省獨有,其技術含量最高的掘進刀盤也屬自主研發、制造,售價僅相當于進口同類產品的2/3。
河北省首臺盾構機的研制其實是該校與華隧通掘進裝備有限公司的又一次成功合作。早在2004年,該校就與華隧通公司前身之一天業通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技術合作,成功研制了900噸高速鐵路架橋機。該產品廣泛應用于京滬、京津城際、京石、鄭西、武廣等客運專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經銷售40多臺,不僅使天業通聯躋身于國內強企之列,也為河北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十多年前,石家莊鐵道大學的專家教授就開始涉足隧道大型設備技術領域的研究。旨在瞄準河北重大戰略需求,以大型設備技術研發為突破口開展產學研合作,確立河北產業鏈技術高端地位。
目前,該校在大型設備技術研發上已經擁有了一批師資雄厚的創新團隊,也顯示出強大的研發能力。2008年,該校以郭文武教授為首的課題組與河北新大地機電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18臺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混凝土澆筑機,成功應用于武(昌)廣(州)客運專線。該設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主要零部件國產化,完全替代了進口,不僅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每臺造價僅為國外同類設備的二分之一,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省資金4000多萬元。
“作為一所具有行業特色的大學,服務國家和區域建設兩手都要硬,特別是家門口工程,更要多干,而且還要干好?!笔仪f鐵道大學立足河北,面向交通,不斷發揮特色學科與人才優勢,為河北道路交通大動脈保駕護航。
幾年前,由該校主研的“大型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綜合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成功解決了石家莊火車站建設中逆作法施工的四大技術難題,節省工程投資1694萬元,榮獲河北省省長特別獎。在“兩縱兩橫四條線”高速公路建設中,該校完成了13項科研項目,科研總經費達2000萬元。
2005年6月11日,我國第一條開工建設的鐵路客運專線——石(家莊)太(原)線在河北與山西交界的南梁、太行山隧道接口處開工。太行山隧道是目前亞洲鐵路施工里程最長的山嶺隧道,其中長達4.4公里是膏溶角礫巖地層,這在我國乃至世界尚屬首次,成為工程的難點之一。以該校朱永全教授為首的課題組成員經過兩年多的試驗測試,圓滿完成了膏溶角礫巖工程特性及隧道結構與施工安全對策研究,形成了膏溶角礫巖隧道工程成套施工技術,為中國特長隧道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位于晉冀交界處的我國鐵路第一座大跨度無砟軌道斜腿剛構橋——孤山大橋,該校的白寶鴻教授采用了斜腿豎做、豎放轉體、邊跨現澆鎖定、中跨掛籃懸灌的施工方法開全國橋梁建設史之先河。這其中有8項新技術填補了我國橋梁建設領域的空白。
此外,該校還承擔了石太線重點控制性工程、第二長隧——南梁隧道“客運專線單雙線隧道漸變段結構型式研究”。南梁隧道一隧跨兩省,采用單雙洞過渡,在客運專線修建和隧道修建中跨度最大,開挖面積達300多平方米,該校采用超大斷面隧道合理支護結構參數和施工方法,確保了洞室的穩定與結構的安全;不僅如此,該校還完成了石太線全線“長大隧道地質超前預報研究”,采用多種儀器設備進行綜合超前地質預報800余次,隨著掘進不間斷地質素描900余次,前后共提交地質預報資料760余份。(本報記者
高長安 通訊員 蘇喜娥 )
引自”石家莊鐵道大學為國家及地方工程提供智力支撐,2010-12-08,中國教育新聞網(來源科學時報),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012/t20101208_40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