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剪紙”歷史悠久,是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心血和汗水澆灌成長起來的民間藝術之花,主要包括:女紅剪紙、工匠剪紙、文人剪紙等三大體系。 “無極剪紙”用途廣泛,每逢節日、婚禮、祝壽、喪葬等,都用剪紙這種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明末清初,“無極剪紙”發展到了興盛時期。在這個時期,春節鬧燈會也日趨盛行,每到年節,人們剪《燈花》貼在走馬燈上已成為較時尚的習俗。 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選出最好的花燈,組成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的花燈隊伍,走村串巷進行表演。在表演期間,人山人海,人們觀賞的不僅僅是花燈,更重要的是觀《燈花》,誰家的《燈花》剪的好,就會受到村人的贊賞和尊崇。鬧燈會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文革時期。如今,揚素苗所遺留下的剪紙,挑燈系列的《魚燈圖》、《兔燈圖》、《青蛙燈圖》等作品,就反映了《燈花》的特點并留下了當時鬧燈會的縮影。 由于“鬧燈會”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剪《燈花》也吸引了民間眾多的剪紙藝人:有女紅剪紙的巧手;有工匠剪紙的高匠;同時,一些擅長書畫描繪的文人剪紙也參與了進來。在當時由于各方剪紙藝人的參與,不僅創造了大批優秀作品,使無極剪紙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涌現出眾多的剪紙高手。由于年代久遠,對當時眾多的剪紙藝人和剪紙作品難以考查和發掘,唯一有據可查的就是,李榮姐(1854——1926)無極縣東候坊村人,她8歲時就小有名氣。李榮姐出身大戶人家,丈夫楊拉造能寫會畫,一個女紅中的巧手,一個能寫會畫的文人,她(他)們的結合,才使李榮姐夫婦的剪紙藝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同時也逐步形成無極剪紙獨特的藝術風格。李榮姐的傳人有兒子楊更中,兒媳王秀婷,及孫女楊素苗。 作為李榮姐的后繼傳人楊素苗(1908-2000)李榮姐的孫女,無極正村人,6歲能剪花鳥作品,她承傳了奶奶的剪紙技藝,經過幾十年的錘煉,她的剪紙作品,在石家莊,河北省,甚至全國廣為人知。在她一生八十多年的剪紙生涯中,創造了近萬幅剪紙作品。她所剪的《龍鳳呈祥》、《八仙慶壽》等二十多幅作品,曾在省和國家大展中獲獎。還有二十多幅作品,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中國美術博物館和日本,美國友人收藏。從李榮姐、楊素苗至今150多年的歷史中,她們的剪紙技藝對無極的剪紙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一九九八年我們就對“無極剪紙”的風格定位進行過研究和探討。2006年“無極剪紙”被河北省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我們加大了對“無極剪紙” 探討和挖掘的力度,經過和眾多民間藝人交流探討,通過挖掘和整理,我們成功的總結了“無極剪紙”《三刻》、《三套》、《五大刀法》,《九十二字訣》的“文人剪紙”的技法。此外,經過對楊素描遺作的反復研究和論證,我們仿做了“如魚得水”“松鶴延年”等具有典型“文人剪紙”風格特點的剪紙作品,通過系列的展會、展覽的展出,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認可和贊賞。 如今,無極眾多剪紙藝人,已無法考證他的譜系和支脈,但他們的作品都能體現出無極剪紙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不少剪紙藝人還創造性的發展了無極剪紙藝術。目前“無極剪紙”具有代表性的藝人有任麗從、王志如、于偉玲、趙玉琴、牛世民、王分棉、李芝等,他們的剪紙技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任麗叢、牛世民等剪紙藝人還將“無極剪紙”帶到澳門、韓國等地進行交流和講學。 優秀作品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