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競爭中,往往是戰略性和市場性并存。一些專業技術問題,可以交給市場競爭,以需求激發創新;而進入壁壘問題,則需要戰略眼光,得從制度設計上想辦法。
當年我們通過購買芯片,著重于系統設計和應用領域,快速進入到了信息時代。正是因為行動果敢,我國不僅趕上了互聯網時代的尾巴,而且全程參與甚至是領跑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其實這也是讓我們成為該產業最大供應鏈和最大市場的一個關鍵舉措。于是,“造不如買”、“以市場換技術”、“發揮比較優勢”的呼聲一度高漲。
但大國競爭的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為了捍衛自己的霸權地位,美國這幾年對中國進行了全面打壓,將技術和非技術手段用到極致。今天這個環境下,我們就要明確芯片產業的戰略性相比市場性應該處于更重要的地位。
計算機科學家、硅谷風險投資人吳軍老師在《得到》的前沿科技課中講過,中國在4G通信的基礎設施上投入了龐大的人力物力,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收回成本。跟美國、日本的通訊公司相比,我們的幾家移動網絡運營商從4G上幾乎就是沒賺到錢。
可是換個視角,我們在4G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什么樣的生態呢?微信、支付寶、拼多多、美團、抖音等應用帶動了移動互聯網這個巨大的市場,今天全國人民都在享受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帶來的紅利。反觀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人們還在普遍使用2G和3G網絡,依賴電話和短信交流,使用現金和信用卡支付……
光看單一市場、只算局部經濟賬,4G肯定是虧了,5G也會虧下去。但這不是咱們運營的不好,而是體現了對移動互聯網戰略性的重視。從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來看,對我們在智能時代的開拓、布局來說,反而是一個特別劃算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