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間:2022-04-18
媒體來源:青島早報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平安返回地球,無數國人為之自豪。在神舟十三號“穩穩到家”的過程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青島理工大學等駐青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其中作出了青島貢獻,而這些來自青島的“黑科技”已經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突破之路 搜救回收任務三大新變化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從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分離到返回地面,全程僅用9個多小時,中國載人飛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針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這次搜救回收任務有三大新變化。
一是航天員出艙方式新。與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每出艙一名便被送入醫監醫保載體,盡可能縮短航天員出艙后在野外環境暴露的時間。
二是醫監醫保模式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研究員、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介紹,東風著陸場新研發了航天員專用座椅、航天員醫監醫保車、航天員醫監醫保帳篷,形成首選醫監醫保車、備選充氣帳篷、保底使用醫監醫保直升機的航天員醫監醫保保障新模式,為航天員度過著陸初期地面重力再適應這一關鍵時段提供更舒適的環境,為航天員后續身體恢復打好基礎。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首次啟用第二代醫監醫保車,車內設施配備齊全,裝有溫度控制系統等。航天員乘升降梯進入車內,不再由搜救人員抬送。
三是返回時節應對新。這是東風著陸場第二次執行搜救回收任務,也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春季返回。針對額濟納旗春季多風沙氣候特點,著陸場系統事先開展搜救戰法推演,準備大風和沙塵環境救援保護措施。
未來之路 今年將實施6次飛行任務
記者17日從國新辦舉行的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我國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主要任務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間站建造及運營相關的關鍵技術。自2020年以來,我國實施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均取得成功,圓滿完成了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為空間站建造階段任務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郝淳表示,今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共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乘組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他們將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后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其中,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也是由三名航天員組成,這三名航天員將在軌和神舟十四號的航天員完成輪換以后,工作和生活6個月。 據新華社
“青島造”保駕護航
A
“火眼金睛”鎖定返回艙
中國電科二十二所圓滿完成神舟十三號回收任務
返回艙著陸回收是載人飛行任務的“壓軸戲”,也是關乎任務成敗的關鍵一環。在最短時間內發現返回艙并迎接航天員,是著陸回收任務的重中之重。
定向儀是著陸場發現返回艙的保底手段,無論是風霜雨雪,還是寒暑晝夜,它會第一時間捕獲著陸返回艙發射的標位信號,引導搜救力量快速抵達落點,被譽為返回艙回收的“火眼金睛”。在此次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的回收任務中,這副“火眼金睛”再顯神威,隨著由它提供的“發現243信號”“243信號跟蹤正常”等關鍵節點信息指令響徹北京飛控中心指控大廳,在它的引導下東風著陸場又一次實現了“艙落人到”。
記者獲悉,這副“火眼金睛”是中國電科二十二所針對空間站任務所研制的新一代產品,突破了測向抗干擾、虛擬極化合成等多項關鍵技術,設備環境適應性強、平臺適應性強,支撐著陸場系統形成了應對返回艙隨時返回的能力。在多次天地信標對接演練任務中,定向精度、作用距離等多項關鍵指標全面超越國外同類產品。
這一聲聽起來比較平常的“243信號跟蹤正常”卻是凝聚了中國電科二十二所載人航天任務團隊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自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開始,這支隊伍始終堅守“為航天器著陸回收提供科技支撐”這一初心和使命,幾代人接續奮斗,創造了我國航天器著陸回收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臺“車載定向儀”、第一臺“船載定向儀”、第一臺“機載定向儀”。
進入空間站階段,他們通過不懈努力和技術攻關,開發出新型機載、車載、船載、便攜式定向儀,新型模擬信標機、新型航天員電臺等產品,使我國的搜救定向技術站到了世界前沿。支撐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構建起低、中、高空域搭配,近、中、遠程結合的立體化搜索定向網絡,實現對返回艙從開傘到著陸全過程的跟蹤定位,走出了一條具有我國自主特色的航天器著陸回收技術創新發展之路,為航天員安全健康返回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介紹,二十二所電波環境保障團隊參與了我國多次航天器發射回收保障任務,在飛行任務的幕后默默踐行著國家電波傳播研究從業者的使命和擔當。
電波環境保障團隊在回收任務前夕已全面進入重大任務保障工作狀態,一方面為神舟十三號回收任務提供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支持回收窗口確定;另一方面為任務系統提供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
B
“深空慧眼”守護回家路
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技術護航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返回途中,還有另一股來自高校的“青島力量”,來源于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
“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在飛船進入大氣層之前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返回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毫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姿勢,讓地面的工作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 “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勢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 “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并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以及返回艙返回任務中,為神舟十三號飛船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保駕護航。
據了解,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累計參加過四十一次國家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工程,也是2021年第六次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具有豐富的航天工程任務保障經驗。此次為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任務保駕護航,為神舟十三號飛船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助力,貢獻了青島力量。
據了解,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青島理工大學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此前先后參與并圓滿完成多項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三號、四號、五號任務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任務。
C
“無電冷藏”為樣本保鮮
海爾生物醫療保障科研樣本安全“落地”
伴隨航天員一起“回家”的,還有重要的空間科研樣本。如何確保樣本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處在穩定的冷藏環境里?這其中就有海爾生物醫療的“黑科技”。
不管是在地球上,還是在空間站里,冰箱都可以起到冷藏的作用,但是在神舟飛船升空和返回的過程中是沒有電的,要保持溫度恒定就要靠相變材料來實現。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海濤介紹,海爾生物醫療研制的醫用冷藏箱內部有一個相變材料,在神舟飛船返程之前,航天員把完成蓄冷的相變材料從醫用冷藏箱里取出來,連同樣本一起放到低溫保存裝置里,帶進返回艙。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把空間實驗樣本放在醫用冷藏箱里帶回來呢?原來,低溫保存裝置相較于醫用冷藏箱更加小巧輕便,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壓縮返回艙的總重量,以確保返程途中航天員的人身安全。
原理說起來簡單,現實中這項研發卻經歷了成百上千次探索。陳海濤說,相變材料多種多樣,為了找到能夠保持2℃-8℃恒溫的相變材料,海爾生物醫療研發團隊在半年時間里配了幾百種材料,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實驗,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材料,穩穩確保重要的空間科研樣本安全返回地球。
/
展望
/
我國載人航天將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介紹,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后,工程將轉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并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郝淳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還將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返回艙都可以實現重復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綜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我國正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展艙段,為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郝淳透露,計劃明年發射我國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將在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暗物質和暗能量、系外行星與太陽系天體等方面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有望取得一批新成果。 “在進行空間站研制建設的同時,我們也開展了載人月球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華民族千年來嫦娥奔月、蟾宮折桂的神話夢想將會成為現實。 ”郝淳說,中國載人航天將會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邁向深空。 據新華社
/
延伸
/
航天員同款“草莓西紅柿”青島盛產
早報4月17日訊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3位航天員落地后第一餐菜譜:主食有面條、饅頭、小米粥,菜品有醋溜土豆絲、醋溜白菜、蔥炒雞蛋,涼菜有海帶絲、川味香腸,水果有西瓜、黃瓜、草莓西紅柿等水果。其中的草莓西紅柿是最近的爆款水果,咱青島即墨區也盛產此產品。
4月17日上午,早報記者在青島蔬菜重鎮——即墨區移風店鎮種植基地看到,“出差三人組”同款草莓西紅柿雖然一斤最高賣到了10元,但還是供不應求,成為眾多市民搶購的網紅水果柿子。
在即墨區移風店鎮,許多菜農都把這種草莓西紅柿擺到了路邊銷售。一名菜農介紹,草莓西紅柿是一個新品種,他們家種了兩個大棚,今年春天開始成熟采摘,這幾天正是收獲的時候,聽說剛剛從太空返回地球的三名航天員“回家”后的第一餐就有同款的草莓西紅柿,所以今天就采摘了大約上百斤拿路邊銷售,沒想到一上午的時間就全部搶購一空。
“這一款草莓西紅柿是2021年12月份試種,今年春天第一次采摘。因為底部有一小圈綠紋,帶有青肩,看起來像草莓,故命名為草莓西紅柿。別看個頭不大,甜度卻很高,比一般的西紅柿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位于即墨區移風店鎮蔬菜種植基地的青島地平線蔬菜合作社理事長姜波說,草莓西紅柿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有機肥,吃起來口感很好。今年剛一上市,沒想到“火出圈”了。
“由于產量低,草莓西紅柿的價格在8到10元一斤。 ”姜波說,一般的西紅柿大棚,一畝地能采摘四五個月,產量能達到1萬斤,草莓西紅柿的畝產只有6000到8000斤。如果大棚全年種植草莓西紅柿,一年可以種兩季,算下來一畝地純收入七八萬,比普通的西紅柿大棚收益要高出三分之一。
姜波介紹,草莓西紅柿顏色粉紅、口感酸甜,特別適合當作水果鮮食。采摘期從開春一直能持續到5月份,根據目前的銷售情況和市民對這款水果西紅柿的熱愛,他們后續會開展采摘業務,讓顧客們現吃現摘,品嘗到最新鮮的果肉。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 鐘尚蕾 通訊員 呂炳宏 宋磊王佳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三名航天員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發
4月15日晚
3名航天員向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戀戀不舍地回到神舟十三號飛船的返回艙。
16日0時44分
神舟正式告別天和核心艙,踏上回家之路。
16日9時6分
北京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指令,神舟十三號飛船軌道艙和返回艙成功分離。
16日9時30分
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神舟飛船化作一顆流星再入大氣層。
16日9時56分
神舟十三號飛船在預定區域著陸,落點近乎完美。
16日11時5分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
原文鏈接: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zb/h5/html5/2022-04/18/content_18902_6015482.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