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詩詞天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對中國人來說,立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節氣之一,而且還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秋天的正式開始。
一覺醒來,不知不覺秋風微涼,踩著盛夏的末梢,就進入了散發著誘人、成熟氣息的立秋。秋去秋來又一年,歲首歲末再一半。年年歲歲秋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立秋的來到,盛大的并不僅僅是秋天本身,更還有歲月的性格在時空里所氤氳的風情。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逸周書·時訓》:“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
熬過了激昂似火的夏天,在溫柔的秋風中,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同時,經過大暑的大雨,暑氣漸消,“一場秋雨一場寒”就是此刻。 二候:白露降
在溫馨與靜謐的立秋,雖少了夏的焦躁,但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有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大地也會有霧氣產生。“露從今夜白”,白是秋之標志,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秋涼以后,寒蟬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而變聲凄厲。萬事有跡可尋,而動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
秋天的花朵,在熱血沸騰蕩滌,在歲月里璀璨,一半在時光里盛放,一半在季節里凋零。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區村民,也悄悄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吃點好的,補充一下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啃秋,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食秋桃】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又一個美好的季節要來了……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Zt9vn9MxHl5mzn-I08C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