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著陸點圖,
左下方是Neil Armstrong 的影子/?NASA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宇宙中的元素、塵埃經過了無數次地分離、又重聚。終于,在無盡星河的漫長等待中,人類出現在了地球這顆漂浮于深空的行星上。
從渾天說、手繪星圖到現代的科學技術與宇宙觀,我們如同飛蛾一般,不斷地撲向這片頭頂的熠熠星空,就像是鐫刻在人類基因里的本能,我們與宇宙的諸種關聯只能由我們自身去探索、去發現。
千百年來沒有什么能像星空一樣,承載著人類無盡的想象與希望。
星海茫茫,地球就像是漂浮在深空中的巨型宇宙飛船,我們在這艘飛船上度過各自短暫的一生。
幸運的是,我們會在這里遇到一些相似的人:偶爾一起仰望夜空,又時常沉入相同的夢境;我們共同講述著宇宙的故事,思考與啟發人類自身與宇宙之間深層的關聯;更幸運的是,透過星河角落 x《中國國家天文》首次發起的步天計劃:
我們這群總在夜空找尋星星的人,這一次在「星河角落nookland」發現了彼此。
角落之間,有人任職于國家航天局,參與過一個又一個的探索任務;有人還是大學教授,用水墨與影像探尋著宇宙;有從五歲起就開始創作天文藝術的女孩,在科學家爺爺的故事中穿越星際;有和星星對話的孩子,把言語打包到太空,除了她與星星,沒有其他人知道......
在這次的來稿中,我們收獲了無數個來自于宇宙的創意與故事,經過評委團的初審、復審最終評選出了23件優秀的作品。感謝每一個宇宙各個角落仰望與思考著這片星空的人們。
--------------------------------------------
《[,)主義》
藝術家:胡玥茗 、計歡歡
中國美術學院2019級,創新設計學院在讀學生
本作品從歷史上影響藝術思潮形成的主要因子出發,構想艙室時代的太空藝術。從藝術理念、藝術流程、藝術形式、代表作品、流派宣言五個層面呈現虛構的太空藝術流派——[ , ) 主義。在太空移民成為可能的未來,太空拓展塑造新的社會現實,封閉艙體成為人類生境,太空技術進入大眾生活,地球情節或許向宇宙情結轉變。艙室時代的太空藝術作為人類向外尋求交流與連結、信仰與寄托的精神載體,描繪著太空生境下的藝術景觀,呈現著未來藝術介入航空科學領域的可能形式,反映著對于人與宇宙的關系的藝術思考。
--------------------------------------------
藝術團隊:閱壤小組
「閱壤小組」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科學院 」的藝術家、科學家及工程師組成的創作團隊。致力于將前沿科研內容以藝術思維的多元化表達方式讓大眾觸手可及,將硬核科技成果透過多媒介的呈現讓更多人體驗科學奧秘的同時,也感知著科學藝術之美。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分為鏟取樣(CE5C)和鉆取樣(CE5Z)兩類。
月壤樣本(CE5C0600YJFM00402)為鏟取樣,它于2022年1月14日被裝在一個內徑約16毫米的石英玻璃瓶中,研究團隊對其進行了微米CT掃描。觀眾通過觸摸瓶身的方式,與CT影像產生互動,不僅再現實驗室中月壤科研的過程,還能了解月壤顆粒的大小和形狀,并能通過明暗的差異識別出不同密度的物質。
--------------------------------------------
《星辰垂影感知》作品預覽
藝術家:易煒寒
新媒體裝置藝術家,敘事性空間研究者。倫敦藝術大學ISD藝術學榮譽碩士。主要對發光現象與物件的探索,通過燈光媒介講述存在于現象之后的本質概念。敘事性空間的研究方向主要通過探究建筑與聲音、空間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對不同城市歷史、文化認知的解構中,用數字媒介續寫屬于平行世界的城市宣言。創作方向包括敘事性空間構建、機械交互裝置、算法生成影像、聲音設計以及互動燈光設計。
這個裝置的靈感來源于宇宙與自我的凝視。我們每一次看見星空,都是一場和遙遠行星相隔萬年的邂逅,將它以垂影的形式投放在地面上,藝術家想將星云從遙遠的天空投影到離我們接近的地面,遙遠的星系其實從來不遙遠,我們互相包裹,互相凝望,互相歷經宇宙的?一切開始和結束。
--------------------------------------------
藝術家:趙正旭
任職于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聯合實驗室,現任青島理工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師。參加了國家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天眼(FAST)等工程的可視化系統設計和任務實施,曾經主持神舟系列飛船、嫦娥系列航天器、火星探測器等飛行控制與指揮實戰任務三維實時可視化系統以及遙操作系統兩個平臺的設計、建設和運行。
宇宙是廣袤蒼茫和浩瀚無際的。仰望星辰大海,其實是在時空里追光。那些點綴夜空的星辰即遙遠又古老。我們所看到的天體實際上是它們過去的曇現,它們現在的光從它們的所在位置經過數年或數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后才能抵達我們的眼簾。
我們通過觀測天體去認知宇宙,而對天體的觀測是借助于它們發出的光或反射光以及輻射線(即電磁輻射波)。因為光和輻射波在太空中以每秒鐘約30萬公里的速度傳播,所以在宇宙中天體距離我們越遙遠,我們看到它們的景象就越逝久。夜空里的日月星辰實際上是天體在不同時空的分景所匯合而成的畫面,我們所能夠觀測的星空是由來自不同距離的天體發出的光或輻射波的時延疊加而形成的透景和添景之畫。
--------------------------------------------
《光年》作品預覽
導演及動畫影像:梁藍波、李嘉瑩
作曲:杰弗里·斯托勒、曾曉露
梁藍波為澳門大學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博士生導師等,曾舉辦個展73次,獲選國際性或全國性聯展390多個,獲意大利A’設計獎、中國國家藝術基金獎90多項。作品曾展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個展館,其當代水墨作品常見于佳士得、羅芙奧。
透過方、圓、三角等幾何圖形在水墨宇宙中的游移,《光年》讓傳統的中國媒材在當代藝術的氛圍中煥發出新的魅力。作品以高清的掃描和動畫影像技術讓人們感受到水墨世界中肉眼難以覺察到的細節,透過對微觀世界的探尋去感悟宏觀宇宙的博大。作品追尋著老莊哲學雄渾博大、磅礴昂揚的精神氣概,以及剛柔并濟、主客交融的浩瀚境界。
--------------------------------------------
藝術家:劉婕茜
藝術家自述 “從小想象力豐富、好奇心極強的小朋友,成長為了現在的我,喜歡研究宇宙、天文方面的內容,甚至作 品中也多誕生出球形的元素。究其根源,是曾經參與飛行員考試的爸爸、是畢業于中科大經常指著天空 給我講故事的爺爺一點一點帶著我走近這片浩瀚宇宙的。我從5歲時就開始自己的科幻畫創作,品中也多誕生出球形的元素?!冈跊]有局限的空間中,光于物質相互碰撞,就像是星星點點的idea與正統知識的碰撞,從而出發靈光乍現的那一瞬間。」”
作品使用不銹鋼金屬+ 燈光,不銹鋼框架與渾天儀同構,像是正在運轉的星軌,而那顆點狀燈則像是軌道上的星球。不同的光源散發點光,不銹鋼微微反光,在沒有局限的空間中,光與物質相互碰撞,就像是我們腦海中那星星點點思想的碰撞,從而創造出一個個新的小宇宙。 抬頭仰望,也許正是我們聯結了這腳下的塵埃與宇宙,俗世與蒼穹。
--------------------------------------------
《TALKING TO THE STARS 3.0》
《TALKING TO THE STARS 3.0》作品預覽
藝術家:唐曼
2022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專注于人文關懷與科技藝術并對宇宙探索有著無限熱忱。
「那些我向星星說過的話,就像一個個文件被加密打包發送。到天空,除了我與星星,沒有其他人知道。」
藝術家將從小到大的日記通過
TALKINGT OTHESTARS1.2的裝置念出來,拼接成1.2m*4.8m的圖像,通過佩戴VR眼鏡與傳感裝置,置身于星空之中,與繁星對話。星星以同頻繪制星圖的方式回應我們。同時,這幅星圖也是一句密語,觀眾可通過密鑰解讀。
--------------------------------------------
藝術家:千田泰広 YASUHIRO CHIDA
1977年出生在神奈川縣。在武藏野藝術大學主修建筑學,他致力于 "空間感知 "和 "體感轉換 "為主題創作裝置作品。
2019年他與O.Eliasson、J.Turrell等人一起被選為Artdex "世界上9位杰出的燈光藝術家 "之一。他的作品受邀參加世界各地的知名燈光節與藝術展覽,如阿姆斯特丹燈光節,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等,他也是第一位參加捷克最大的藝術節SIGNAL的亞洲藝術家。他也與日本國家天文臺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有著緊密合作以探索藝術的外圍世界。他目前正在長野縣建造一座藝術博物館,他的裝置作品將被永久展示于該空間。
在《1375KM/H》中,觀眾可以通過可見光的形式直觀地體驗到地球的自轉。作品名稱來自于原展覽地點所在緯度上的地球自轉速度。速度是一個物理量,由構成宇宙的兩個維度定義:空間和時間。通過將視角從地面轉向星空,藝術家想讓觀眾思考在人們居住的這個世界上不斷流動的時間,與人類以及宇宙中的繁星的關系。
--------------------------------------------
藝術家:TUNDRA
TUNDRA是來自于俄羅斯圣彼得堡的藝術家創作團體,致力于通過探索音頻/視覺與人類情感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創造空間和體驗。他們專注于多媒體表演和沉浸式視聽裝置,團隊包括音樂家、音響工程師、程序員和視覺藝術家等,曾在美國,歐洲,俄羅斯和亞洲等地的多媒體藝術節和博物館展出作品。他們的作品與表演深受世界各大著名音樂藝術節的歡迎,例如加拿大MUTEK、休斯頓Day for Night等。
「你站在一個充滿微小星辰的空房間里。在你呼吸時,你能感受到自己內心。在此刻你意識到這個空間里的意識存在」。藝術家打造了一個全景投影的交互視聽空間,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虛無抽象的世界,就像我們所處的宇宙,一眼望去浩瀚無垠,但卻充滿了我們肉眼不可見的暗物質,萬物皆存。
--------------------------------------------
《Gravitational Grid》
藝術家:Reelize. Studio新媒體藝術工作室
Reelize是一個位于墨爾本的跨學科新媒體藝術工作室,是多感官美學和沉浸式體驗領域的先鋒代表。其核心專長是打造沉浸式環境和視覺體驗,并且在深度視覺可視化、機器學習合成圖像行業處于領先地位。他們的作品在不斷打破藝術、建筑、科學和科技的邊界。
萬有引力影響著所有具有質量或能量的事物,并使它們彼此接近。藝術家從這種能過約束全宇宙的力量之中獲得靈感,通過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和設備,體現出了萬有引力對光的復雜影響。這也暗示著世間萬物都存在著種種聯系,相互依存。通過聲光結合的表達方式,藝術家希望這件作品能夠重新點燃人們的集體想象力,使人們再次聚集在一起,就像宇宙中的萬有引力將萬物吸引一樣。
--------------------------------------------
藝術家:TUNDRA
《NOMAD》將極地星空的氛圍融入一段段跟隨聲音而隨機變幻的視覺與圖形序列。藝術家們跟隨上世紀60年代電子藝術先鋒們的腳步,使用最基礎的模擬和數字設備向觀眾證明:新媒體藝術在于行動,而不在于注視。藝術家針對不同的場地,將作品的獨特氛圍轉化為一次次真實可感的感官體驗。
--------------------------------------------
《無線電之景 Hertzian Landscapes》
《無線電之景 Hertzian Landscapes》作品預覽
藝術家:Richard Vijgen
Richard Vijgen是現居于荷蘭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他的作品將我們周圍無形的數據與信號可視化并實時呈現。他的作品提供多感官的數據體驗,將現實生活中“隱形”的技術與信息維度可視化。他嘗試通過不同介質詩意地詮釋數據,并為人類視角與無形的數字網絡,算法和無線通信世界之間的對話提供可能性。他也是ArtEZ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與技術系的講師,經常在歐洲和北美的藝術學院和大學擔任客座講師。
瀚無垠的宇宙中充滿了不同的宇宙射線,這些不同的能量射線包含著宇宙中許許多多的奧秘和信息,而無線電波也是這些宇宙射線中的一種。通過將來自宇宙的無線電實時可視化,藝術家讓觀眾有機會通過另一種獨特的視角解讀廣袤宇宙之中的神秘信息。
--------------------------------------------
藝術家:TWIN CLOUD Collective
TWIN CLOUD Collective是一個web 3科技藝術創作團隊,由來自建筑設計、數字藝術、算法及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實驗音樂等多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組成。致力于探索藝術的革新。
這是團隊正在創作中的數據驅動/參數化藝術作品。在這件作品中,團隊基于科學研究,提出了一個藝術設想「人類一直夢想著可以在地球之外找到適宜的居住地,蘑菇,是否可以在人類之前率先移民火星?并且通過其強大的適應能力、突破風化層并改造土壤的能力,將火星變成宜居之地?」
--------------------------------------------
《Row:Signals for Space》作品預覽
藝術家:TUNDRA
ROW:SignalsforSpace(序列:太空信號)是為慶祝尤里·加加林首次載人航天飛行60周年制作的特別作品。當算法控制聲波時,實時驅動的視覺以全息炫彩屏為載體變化,打破了成像媒介對于光和影的空間限制。聲音、節奏和符號編織了一個新的感官之旅。瞬間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繁榮的詩意空間,就像加加林進入太空的那一刻,人類的五感和認知被解構和重塑。
--------------------------------------------
藝術家:千田泰広 YASUHIRO CHIDA
「宇宙是最令人好奇的東西, 而光是自然界中最純粹的物質; 光使我們有可能感知到一個我們無法觸摸和洞察的空間,而且是唯一不包含任何故事的物質,也是美麗的源泉。人們覺得美麗的自然現象或物質,其中許多都與光有關」。作者受到夜空繁星和浩瀚宇宙的啟發,在一個狹長黑暗的隧道空間中制作了一個微縮宇宙一般的燈光裝置。
--------------------------------------------
《天空的聯結Connected By Air》作品預覽
藝術家:Richard Vijgen
在許多教堂和宮殿之中,我們往往抬頭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描繪古老神話或者宇宙繁星的優美壁畫。藝術家受此啟發,在室內空間的天花板上使用了實時天文數據投影,將所在地理位置的的星象運動數據,無線電波數據,人造衛星軌道數據,航班實時軌跡數據等進行了抽象可視化,讓觀眾能夠看到21世紀的「數字星空壁畫」。
--------------------------------------------
藝術家:鄧啟鵬
工作生活于中國深圳,畢業于都靈美術學院。創作類型主要為聲音、影像、裝置、游戲。其作品主要關注在群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以及科技對人產生的影響。
灰塵/毛絮在人造的建筑物里會堆積,我們會覺得臟。但大自然里也肯定存在灰塵,我們卻很少把臟這個概念對應到純大自然的環境中。作者認為大自然是一種大意識,所謂我們說的和諧,而人造物是一種小意識,這兩種意識碰撞時的沖突變成臟。
如果月球是一個坑坑洼洼的灰球,我們是否會希望它是一個潔白發亮的球?觀眾可以控制,在上面畫畫、寫字、探索別人的記錄,做一個探索感,像是一群人試圖去改變月亮。
--------------------------------------------
藝術家:陳明強
在觀察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品的顯微圖像時,每一粒塵埃中都隱藏著一個世界,讓作者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在家鄉的中國非遺建陽建盞中看到的景象,那些不同形態閃閃發光的晶體和肌理,就像一顆顆神秘的「小星星」。于是,作者想用來自月亮的礦物——月隕石,來燒出「星星」的樣子,而月隕石來到地球的時候也曾是一顆「流星」。
--------------------------------------------
藝術家:周佳佳
北京服裝學院2020級,公共藝術在讀學生
從宇宙的視角來觀望地球,會產生宇宙之浩瀚 :而人類只是滄海一粟。但人類和宇宙還是有著一綹聯系的.....
--------------------------------------------
《生命節拍器》
《生命節拍器》作品預覽
藝術家:周星雨 何玉文
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大二在讀學生
脈沖星的脈沖就像生命跳動的脈搏當他被稱為宇宙燈塔時,其實是在消耗自己的角動量,我們接收到的他的無線電波,象征他的生命波,這些被收集到的無線電波被轉成聲波,也成了他的生命節奏和生命節拍。作者利用脈沖星的特性進行藝術聯想創作,收集國科大天文學院發布的脈沖星轉換的脈沖聲音。通過抽象表達的藝術手法,將簡單的動態的圖形集合,表現脈沖星的節奏和生命力。
--------------------------------------------
藝術家:陳厚聞
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的「原初之光」。它是宇宙學中「大爆炸」所遺留下的熱輻射,人類雖對其不可見不可感,但它從宇宙誕生之初就一直存在。經由此地的輻射射線會在裝置的3個云室中分別顯現。其攝像頭捕捉到射線時,將由AI視覺識別程序解析射線軌跡形成 「星際塵?!拱愕漠嬅?,并生成對應音符,譜寫成一首本被人們所忽略的神秘樂章,仿佛昭示著:本來無一物?處處惹塵埃。
--------------------------------------------
藝術家:張回
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MFA,參與過眾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格拉斯哥、重慶、香港三地舉辦過個人展覽。
追根溯源,我國許多研究者都從甲骨文入手,這種象形文字的發現本身就與殷商時期的天象以及古人對宇宙、諸神系統的研究同步。作者借助VR技術,將這套體系中由甲骨文呈現及演變的文脈予以梳理并進行呈現,讓字以紋的編輯屬性去演化出與之相關的種種紀事,它是舞動的、具生命力的。
作者希望通過《星紋》構建一副圖景——宇宙的紋理究竟為何?它凝望著我們,百億年;人文伴隨著天文,宇宙正在紡織和造字。
--------------------------------------------
藝術家:胡帥
新媒體藝術家,美國未來藝術獎 、中國數字交互藝術金獎得主。擁有美國紐約大學的理學碩士學位和中央美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文理的跨學科背景讓他的藝術與科技交融。
作品以藝術家代表性未來賽博格形象為主體漂浮于星河場景,周圍環繞著縈繞運動的天體星系、人造衛星及宇航員等,以獨特視覺展現星河一瞥。
--------------------------------------------
以上為所有入圍及優勝作品的展示,因版幅限制,部分優秀作品的詳細介紹將在之后呈現。本次Opencall的所有參賽者,都將收到「步天歌-上海復星藝術中心」(2022-2023)的展覽邀請函,在此感謝大家的參與。
- 項目方案將通過展覽線上渠道及合作媒體進行分享報道、展示及更多推廣
- 創作獎金及項目制作預算支持
- 每名優勝者獲2萬元人民幣獎金
- 根據創作周期,項目將加入「步天歌」展覽或巡展計劃
- 項目制作落地及資金支持(解釋權歸主辦方)
- 項目方案將通過展覽線上渠道及合作媒體進行分享報道、展示及更多推廣
- 成為「步天計劃」首批合作藝術家團隊成員
- 項目優先加入「步天歌」展覽或巡展計劃
- 開幕式邀請,優先參加后續大師工作坊及相關活動
星河?落
「星河?落」 是基于藝術家、科學家、天文愛好者等對于宇宙探索而誕生的「角落」。這里的一切故事都來自宇宙各?落的星體和地球各?落的人類。它以人文視?回應天文科學,探尋人與宇宙的關系,打破科學與藝術的邊界,以公共教育、科學傳播和藝術想象為立足點,啟發人們思考自身存在和宇宙之間的深層關聯。在驚濤駭浪的生活中,感受無垠純凈的星河?落。
中國國家天文
《中國國家天文》雜志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國家天文臺主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普文化期刊。自2006年10月創刊以來,雜志以天文與人文結合為辦刊理念,全方位展示了天文學及相關科學的發展和最新成就。「人類只有一片天空,所有仰望星空、流連于太空夢想的人,都將是我們永遠的、尊貴的朋友。」
OUTPUT
OUTPUT誕生于數字媒介范式變遷的時代機遇中,立足于全球數字內容創作者經濟核心價值,深度聚焦科技+藝術領域的前沿內容創新,從線上數字內容到線下數字化場景,始終圍繞數字內容—數字體驗—數字文化的愿景,打造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的虛實結合的數字內容生產及運營閉環,致力于挖掘新型數字內容所造就的新型平臺機會。
本次「步天計劃」完美落幕,再一次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支持。展覽將熱愛星空的人匯聚,我們也將協助更多藝術家把創意想法落地實現。
如有任何關于投稿/合作的問題,請郵件至:
nookland@outlook.com
「步天歌:星河角落x《中國國家天文》科學藝術展」即將與大家見面,星河角落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