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空調大視野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周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o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實現“繞、著、巡”第一步“繞”的目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由地火轉移階段進入火星捕獲階段后,天問一號環繞器攜帶的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磁強計、礦物光譜分析儀、離子與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測儀等載荷將陸續開始工作,對火星開展多維度探測。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累計飛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抵達火星時飛行里程約4.75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92億千米,器地通信單向時延約10.7分鐘,各系統狀態良好。后續天問一號還將經過多次軌道調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展預選著陸區探測,計劃于2021年5月至6月擇機實施火星著陸,開展巡視探測。
探測器在經過長途飛行后,如何成功被火星的引力場捕獲,是這次探火任務的關鍵難點之一。“不被捕獲,探測器就飛過去了,所以這個捕獲很關鍵。”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說。
探測器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期間,需要經過4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在臨近火星時“剎車”減速。
由于探測器在地火轉移軌道上的長時間無動力飛行,微小位置速度誤差會逐漸累計和放大,所以必須在合適的時機進行中途軌道修正,以保證探測器最終能夠準確進入制動捕獲的軌道窗口,這需要GNC(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完成精確的飛行軌道計算和中途修正控制。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需要選擇合適的制動捕獲策略,因為飛往火星的制動捕獲機會只有一次,唯有準確、可靠地完成既定控制指令的執行,才能使探測器形成環繞火星飛行的狀態。
假如捕獲失敗,探測器將與火星擦肩而過。
成功捕獲后,距離降落還有多久?
1.“剎車”進入火星停泊軌道
順利被火星引力場捕獲后的探測器,需要通過“剎車”降軌,進入火星停泊軌道。
首先探測器會進行近火點制動,進入周期約10個地球日的火星捕獲軌道。這是一條環繞火星的大橢圓軌道,在這條軌道上,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92億公里,和地球的數據傳輸單程時延10分鐘左右。
之后,探測器降軌進入軌道周期約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開展對著陸區的預先探測。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首選著陸點位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端。探測器預計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飛行近3個月,一次次從烏托邦平原上空掠過,觀察著陸點并對著陸區進行預先探測,等待進入火星窗口來臨的那一刻,擇機釋放著陸巡視器。
2.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分離
“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上下串聯組成。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的分離過程并不簡單。
探測器將在飛抵近火點前約5小時的時候實施降軌,一步步靠近火星;降軌后約2小時,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
也就是說,為了準確地將著陸巡視器“拋”至著陸區,探測器需要進入撞擊火星的飛行狀態,在精確的時刻完成兩器分離。屆時探測器距離地球約3億公里,和地球數據傳輸單程時延近20分鐘。
然后,兩器都將依靠GNC分系統,上演一系列太空芭蕾般的動作。
環繞器需要迅速升軌,返回到火星停泊軌道,以避免撞向火星;著陸巡視器則采用“彈道-升力式”進入火星大氣層,再經過減速,軟著陸火星。
這一路闖關奔火,飛行動作環環相扣,這對于探測器自主能力的考驗是空前的。
3.險象環生的EDL過程
重約1.3噸的著陸巡視器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降落到火星表面,整個過程大約只有9分鐘。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整個飛行任務中的一道壓軸難題。
著陸巡視器在奔火途中一直處于高速飛行狀態,所以軟著陸火星的進入、下降、著陸過程(又稱“EDL”),需要經歷氣動減速、傘系減速、動力減速、著陸緩沖4個階段,逐步減速。
在大約9分鐘的時間里,著陸巡視器要執行升力控制、彈傘開傘、拋大底、拋背罩、懸停、避障和著陸緩沖等一系列動作,時間短、動作多,地球上的飛控人員無法實時干預,航天器只能通過預先注入的指令自主進行導航、制導與控制。
預計著陸后的第8個火星日,中國首輛火星車將緩緩駛下著陸平臺,在烏托邦平原上軋下第一道印記。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jnaFmDO6r3LXVzzJ8hUm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