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享受著越來越多的便利,尤其是移動支付,在此過程中,二維碼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在人們不僅在進行交易的時候需要掃描二維碼,還將其應用到了更多的場景。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十分好奇,二維碼從不重復,并且每天有很多二維碼被消耗,會不會有一天被人們用完呢?
實際上,科技的發達程度遠超人們想象,在二維碼被廣泛應用之前,人們一直習慣于使用條形碼,現在在很多商品的包裝上,仍然有條形碼的身影。
簡單來說,條形碼也就是“一維碼”,它由粗細不等的線條組成,即便看起來并不復雜,也嚴格遵循了編程規則。配合掃碼器上的光線照射,黑色的條碼將光線吸收,而白色部分反射光線,從而將其中的信息掃描出來。
因此,條形碼只能縱向排列,并且長度與信息的復雜程度有很大的關系,一旦信息超過負荷,就需要不斷增加長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便利。為了更好的記錄信息,人們將條形碼進行了改造,成功創造了可以擁有更多信息存儲量的二維碼,后者甚至可以將漢字轉化為編程,并且不會影響自身的大小。
根據相關研究,二維碼同樣建立在電腦編程的基礎上,無論手機還是電腦,它們的處理器其實都在受到編程的影響,而二維碼表面黑白的空格,其實就代表了編程中的0和1。
在我們看來,二維碼的矩陣排列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是科學家們表示,二維碼擁有容錯機制,只要污損程度不超過三分之一,人們仍然可以掃描出完整的信息,因此需要進行更加科學的設計。
最重要的問題是,二維碼的矩陣結構注定了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借助于相關研究,人們發現即便全世界每天有100億個二維碼的消耗量,想要將其徹底消耗的時間仍然是一個天文數字,遠遠超過了宇宙誕生至今的時間。
更有甚者,即便其他星球上的“人”同樣使用了二維碼,也不一定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其消耗殆盡,說不定到宇宙消亡的那一天,二維碼依然存在很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