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防軍工圈、中航證券研究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外部形勢倒逼和內部基本面向好的內外雙重促進下,在練兵備戰和技術升級緊迫需求的雙重牽引下,在當前我國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還不匹配的現實矛盾下,我國國防建設和軍工行業發展將迎來規模性快速增長和結構性轉型升級,軍工行業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三個維度都將迎來實質性的重大變化和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一、 需求變化之一:練兵備戰的緊迫性
強國必先強軍,軍強方能國安,面對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大,練兵備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在增大。八一建軍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明確提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我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大”,強調“要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11月初,中央軍委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作戰綱要(試行)》,提出和界定了解放軍聯合作戰的基本概念、制度和權責,使得指揮體制向聯合作戰方向邁出關鍵性一步,強化備戰打仗的鮮明導向。
實戰化訓練導致耗損增加:
備戰需求帶來武器裝備快速提質補量:
換:老舊型號裝備退役,武器裝備更新;
儲:增加消耗性彈藥及配件儲備。
① 練兵:以訓代練,增加耗和損
實戰化訓練是一項強度很高的軍事活動,目的是使受訓對象熟練掌握軍事知識和相關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整體作戰能力,以保證能夠隨時執行作戰任務或實施軍事威懾。
實戰化訓練一方面會加大消耗性武器裝備的需求量,例如彈藥、靶機等;另一方面,訓練強度提升增加了裝備維修保障需求,加快配件更換,例如航空發動機、剎車系統等。
現代戰爭涵蓋陸、海、空、天、電子、網絡等領域,需各軍種密切配合,加大訓練強度和頻率,形成精干高效的聯合作戰體系,方能在現代化戰爭中爭取主動。我國軍隊規模超200萬人,除訓練活動和實戰演練以外,同時還需執行多種任務,例如:
空軍運送醫療物資:2020年2月2日我國空軍出動8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分別從沈陽、蘭州、廣州、南京起飛,向武漢緊急空運795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58噸物資;
國產航母遠海訓練:山東艦2020年9月1日至23日在渤海海域訓練;2020年12月20日,山東艦航母編隊通過臺灣海峽赴南海相關海域開展訓練;
中印邊境陸軍演習:西藏軍區某旅2020年6月舉行實彈演習,遠火、地導、特戰、陸航、電抗、工化等兵種力量組成聯合戰斗群,對1000余目標實施立體拔點行動,錘煉高原部隊聯合作戰能力;
空軍跨國運輸訓練:8月北部戰區某部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20”數百名官兵搭乘空軍運-20運輸機從沈陽桃仙機場起飛,中轉烏魯木齊,前往俄羅斯,為部隊遂行緊急運輸保障積累相關經驗。
② 備戰:立足真打實備,提質和補量
“十三五”期間是我國重點型號裝備研制、定型或者小批量試生產的過渡階段,例如殲-20、運-20、直-20、055D型驅逐艦等復雜裝備逐漸列裝。“十四五”期間,將以備戰為重要目標,軍工行業有望以形成有效的作戰能力體系為目標,進入新型裝備量產交付和武器彈藥戰儲提升的發展階段。
預計各戰區新型裝備比例將不斷提高,現役裝備構成將由以老為主向以新為主轉變,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同時武器彈藥庫存也將進行補充,旨在做到 “確保軍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此外,備戰狀態也會要求提高武器裝備完好率,老舊裝備將加速退役或者升級。
由于訓練和備戰導向,裝備費占軍費比例正在逐步提升,從2010年33%增至2017年41%。2018年軍改基本完成,裝備采購明顯加速,預計裝備費占比進一步提高。近十年(除2017年外)裝備費增速高于軍費增速,更高于GDP增速。
二、 需求變化之二:軍改結束后增長的恢復性
受軍改影響,“十三五”期間裝備科研、采購計劃制定受到較大沖擊,軍工行業內大量企業出現訂單延后的情況。伴隨著軍改影響弱化,延遲訂單逐步釋放。整體來看,2019 年行業好轉,2020年進一步改善,“十四五”期間行業景氣度將持續提升。
2015年末,我國軍隊史上最大的整體性、革命性的變革拉開大幕,進入實施階段。作為“中國60多年來最大一次軍改”,軍改方案以“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為主導原則,包括了調整軍委總部體制、實行軍委多部門制、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等措施。
按照軍隊改革的總體目標,可大致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①
2015年完成重點組織實施領導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改革;②
2016年組織實施軍隊規模結構和作戰力量體系、院校、武警部隊改革,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③
2017-2020年實現對相關領域改革作進一步調整、優化和完善,持續推進各領域改革。并要求確保,2022年前健全各領域配套政策制度,構建起較為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與軍隊現代化。截至目前,本輪軍改的目標計劃基本實現,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已階段性完成,未來將聚焦于政策制度的深化改革,從而實現軍隊軟硬實力相互協調,同頻共振。
軍改尾聲負面影響逐步消除,訂單出現補償性增長。此輪軍改,軍隊的編制體制發生了重大調整和變化,其編制體制變化將對軍隊裝備采購需求產生直接影響,部分項目和型號處于延緩鑒定、生產交付狀態,導致部分產品無法按期簽訂合同、交付和確認收入。隨著軍隊整體體制架構調整基本完成,人員逐步到位,軍品訂單回歸正常狀態,原暫緩的大部分訂單將繼續執行,需求端將出現補償性增長。
根據對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公開數據顯示,自軍改以來,招標采購次數、采購需求信息數量、用戶規模的數據變化情況整體呈現前低后高的趨勢。整體來看,2020年作為
“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與 “十四五”規劃謀篇之年,裝備采購需求降低的陣痛進一步消散,武器裝備采購力度明顯加大。
具體數據方面:
①招標采購次數方面,根據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的招標采購公告統計,不考慮招標采購信息披露節奏的影響,自2019年以來,單月招標次數屢創新高;2020
年11月招標采購公告數量已達4747次,同比增長322.33%,
2020年1-11月采購公告數量達28414次,較2019年全年增長226.19%,采購力度明顯加大。
②采購需求信息數量變化趨勢方面,2016、2017和2018年采購需求信息發布規模分別為1083、1079和1304次,2019年數量達2380次,較往年有明顯提升。而進入2020年以來,武器裝備采購網活躍度進一步升溫,截至2020年11月底,采購需求信息發布數量已高達4625次。
三、需求變化之三: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必要性
科學技術塑造武器裝備,繼而提升作戰效能,從而引發戰爭形態改變。人類戰爭形態在經歷了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和機械化戰爭形態后,已轉向信息戰形態。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等計算機技術在民用領域的快速成熟,也將迅速滲透并應用于軍工行業,軍工行業逐步迎來智能化時代,戰爭形態同時也會發生更為深刻的變化。
“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我國“十四五”規劃首提軍事智能化,充分說明已意識到武器裝備智能化的重要意義。軍工行業借助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將迅速彌補代際差,具備在部分領域實現反超甚至領跑的能力,同時打造出“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作戰并打贏的能力。
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循序漸進,全面升級國防建設需求。在國防軍工領域,信息化是指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并以此引導軍事理論和軍事行動;現代化將信息技術拓寬,囊括到可以應用到軍事領域的所有先進科學技術,讓國防建設與科技發展水平同步;智能化是信息化的延伸和升級,在信息互通互融的基礎上賦予系統對客觀事物進行合理分析,判斷及有效地處理、行動的綜合能力。“三化”逐次升級對國防建設的需求,正引發世界范圍內全面而深刻的軍事轉型和改革。
軍事智能化的范疇較為廣泛,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無人系統、生物交叉等技術和方法,全面提升軍隊智能化作戰能力的過程。其核心目的是全面提升作戰效能,最終形成的作戰效果是一個以信息為主導,具備戰場感知、信息傳輸、處理決策、指揮控制、任務執行、效果評估等作戰能力的閉環過程。可以預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軍事智能化將作為重要驅動力引發新一輪顛覆性的軍事變革,深刻改變未來戰爭的軍事理論、裝備體系、組織形態、作戰方式等。
如今,隨著機械化與信息化的發展觸及天花板,智能化將牽引機械化和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層次演進,進一步提高作戰效能。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相較“十三五”規劃強調信息化,“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促進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在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趨勢下,國防軍工建設將向作戰范圍跨域聯合、裝備體系互融互通、武器裝備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基于以上國防軍工建設的新需求,2020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提出“十四五”的方向是跨越式武器裝備的發展。在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雙輪驅動下,跨越式武器裝備包括新一代的航空裝備、新一代的精確打擊導彈、無人裝備、新型海洋裝備等,航空航天、導彈衛星、船舶兵器以及新材料和元器件等行業將深度受益。
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由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工信部提出8個重點人工智能標志性產品: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近年來,我國以人工智能為首的技術在民用領域發展迅速,如果能夠應用到軍事領域,則可能可以迅速彌補我國武器裝備與發達國家代際差,甚至實現反超。
四、 需求變化之四:自主可控的必然性
軍工行業具有天然的自主可控屬性,自從2018年以來美國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封鎖趨勢不斷加劇,倒逼我國軍工行業自主可控提速。中長期看中美博弈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促使自主可控成為軍工行業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
被動中尋找突破,自主可控迫在眉睫。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我國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必經之路,尤其在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的自主可控關系到我國國防安全。自主可控概念受到廣泛重視源于2018年4月的“中興事件”,美國以高科技壟斷產品為要挾,通過實體名單制裁中國企業,讓我國在這場博弈中一定程度處于被動,使得一些產業和企業面臨“休克”的危險,尤其是黨政軍內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需求激增,短期內替代需求的緊迫性凸顯。
中美博弈已經進入“常態化”,自主可控是軍工行業中長期發展重心。中美關系下行核心問題是中國崛起過程中,對美國科技、金融等多領域霸權造成了挑戰。回顧中美博弈至今歷程,中間多次反轉反復,未來也將持續呈現出長期性和反復性。制裁方面,從最開始的貿易摩擦,演變為科技封鎖,到目前已經有金融資本方向封鎖的趨勢。自主可控須要做好中美長期博弈的準備,準備打“持久戰”,凸顯了自主可控是軍工行業中長期發展重心的邏輯。
軍工企業被制裁概率加大。從美國商務部“制裁清單來看”,從2018年以來,共進行過12次清單發布,涉及的企業及單位共418家之多,大多屬于十大軍工集團相關單位、民營軍工企業,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涉及導彈、雷達、集成電路、通信、計算機、核工業等領域。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美國國防部將包括中芯國際等四家企業,列入“中共軍工企業”名單,這一行為或將繼續擴大制裁范圍,尤其是相關軍工企業。
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從最初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到引進并吸收英美等國的裝備技術,再到如今通過自主研發,實現自主可控,我國武器裝備制造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真正的核心部件國產化不足,對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形成了較大制約。
從美國的發展路徑來看,其軍工產品經歷了“軍-民-軍”的閉環,即軍方創造新技術,到民用優化技術,降低成本,再反作用于軍品。而我國武器裝備以仿制起家,既缺少了引領技術革命的創新,在民用拓展方面也存在滯后,導致在核心技術以及基礎研究上存在不足。但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核心技術的缺失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背景下,暴露出了極大的國家安全問題,因此自主可控在未來將持續圍繞我國短板領域重點發展。
目前我國軍工自主可控的重點發展集中在我國短板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上游基礎領域和下游關鍵系統。
上游基礎領域重在“可控”,由“不能”到“能”:由于起步晚、起點低,在基礎研究、電子芯片、材料等基礎領域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許多產品仍然依賴進口,主要包括以高端芯片為首的電子元器件,碳纖維、高端合金等高性能金屬材料以及工業軟件、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
下游關鍵系統重在“自主”,由“無”到“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國之重器”,一旦被卡脖子后果嚴重,如航空領域的大飛機、北斗系統以及我國一直重點發展的航空發動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