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22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并在軌標定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
實施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是為了在深空機動后,對轉移軌道再次進行微量調整,使火星探測器按照預定時間與火星交會。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97天,距離地球約44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2.56億千米,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各中心和臺站跟蹤正常。
迄今為止,人類共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成功率約為一半。早期開展火星探測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和蘇聯/俄羅斯,90年代后,日本、歐空局和印度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今年7月,阿聯酋、中國、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先后踏上奔火征程。回顧和總結成功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每個國家的科學目標各有側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火星大氣特征和氣候變化研究。
檢測火星
大氣層的結構和成分、氣象和氣候特征及其變化特
征,尋找過去氣候變化的證據,研究火星氣象與氣候
的演化歷史及未來變化趨勢。
2.火星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研究。探測火星地形
地貌、地質構造、土壤與巖石的礦物組成和化學成
分、沉積巖的分布范圍和相對年齡、極地水冰與干冰
的分布與變化特征,研究火星地質演化歷史和表面演
化過程,并為火星上水的存在和水體演化提供證據。
3.火星物理場和內部結構研究。進一步探測火星
附近的物理場,包括火星磁場、重力場、電離層;開
展火星內部結構的探測與地球的對比研究, 探討類地
行星的演化史。
4.火星上的水和生命信息探測。搜尋火星水體
,研究其演化機制,尋找火星生命存在或曾經存在的跡象。
5.火星科學觀測臺站和實驗室。在火星上建立科
學觀測臺站,監測和研究火星表面的變化及氣候環境;探測火星上
可能存在的資源,為就位開發與利用
火星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深空探測學報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