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間:2020-09-21
媒體來源: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
2020年7月,青島理工大學喜訊連傳:領回山東省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獲批山東省工程實驗室1個、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2個。
青島理工大學召開第三次黨代會以來,實施科技創新標桿工程,聚焦區域特色需求,實施“優勢學科+”戰略,打造“區域特色+學科優勢”科技創新“雙引擎”,賦能科研高質量發展,成效初顯。
學科優勢賦能科研“生長”
學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整合高水平特色學科集群,多學科協同發展、聯合攻關,推動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筑學等優勢學科在轉型中“盤活”,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新興產業集群;積極探索馬學科內涵深化與外延拓展,讓馬學科在強化提升中“求新”;設立化學、力學、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研究特區,讓基礎學科在厚植深耕中“圖強”。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在國企講授“微黨課”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偉俊教授在濱海人居環境學術創新中心現場教學
面向國家和區域需求進行的學科整合重組和創新再造,為科技創新修好“內功”提供了源動力,提升了核心競爭力,產出了一批獎項、項目和人才:基于土木建筑學科集群,高偉俊院士領銜的“濱海人居環境學術創新中心”,圍繞環保人居與綠色節能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研發,獲批新舊動能轉換重大課題;機械學科集群在盧秉恒院士引領下,服務于“十強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產業,9人次獲評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優秀發明家,獲包括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獎勵9項,泰山學者李長河團隊獲批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基于物理學科特區建設的量子物理實驗室和團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省部級科技計劃及其他項目48項,研究成果獲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獎3項,提出的夸克物質反磁催化理論被國際著名核物理學家在Physics Reports中定義為“一次啟發性的探索”。
良好生態助推成才“提速”
研“堵點”、瞄“痛點”、解“難點”,學校因地制宜、破題改革,先后修訂或出臺了8個相關制度辦法,真正做到“放得下、管得嚴、服務好”,激活科研新動能。
公務卡結算限制放開、科研設備采購“隨到隨辦”,橫向經費管理放寬差旅費標準、簡化績效報銷流程……出臺《青島理工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試行)》等“1+N”制度體系,啟動了財政科研經費“包干制”改革試點工作,為經費使用“松綁”;開展了“科研提升月”“科技云講堂”等系列活動,“線上+線下”靶向解讀政策、科技服務上門、回應教師關切;優化科研管理系統,開通“線上呼叫”“科技代辦”等服務,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實施“高端團隊引領工程”“青年科技英才引領計劃”,實施“層階式”“遞進式”培養,推動科研教師“抱團發展”“集體成才”。
☆俄羅斯工程院和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賀可強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精準服務、全程培養、多元評價,一系列有溫度有抓手的硬核措施,構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態,讓教師心無旁騖、潛心工作。2019年以來,新增俄羅斯工程院和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賀可強、國家級人才金祖權等高層次人才14名,新獲批省級青年人才團隊12個。
區域特色引領創新“落地”
作為拳頭學科,土木建筑學科服務區域成績亮麗、貢獻突出:擁有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和“海洋環境混凝土技術創新引智基地”(首批地方高校“111計劃”),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勵55項,主編國家、行業標準23部,承擔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青島地鐵、智慧城市、膠東國際機場等重大工程項目160余項……
近年來,土木建筑學科響應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引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科研領域不斷向“海洋”“地下”“智慧”“生態”延伸,形成濱海城市設計與工程建設、綠色建筑、海陸基礎設施工程安全與防護、智慧城市與智慧高效建造技術等研究領域新的增長極。
植根一方土,服務一方人。把論文寫在山東大地上,是每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趙鐵軍、王燕等高層次人才團隊長期穿梭工程現場,致力行業提質增效;青年泰山郭思瑤、青年專家牟犇等百余位博士進駐企業一線,變身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的教授、博士,“一企一策”為國企黨建提供智庫支撐。
“扎根青島、服務山東、輻射全國”。在青島理工大學,圍繞地方、企業急需,尋找課題項目、開展技術攻關,成為科研共識。正在實施的高端科研平臺“112計劃”中,“一中心”“一平臺”“兩院”建設均瞄準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確立:“數字孿生大科學中心”聚焦航天領域仿真與遙操作、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城市建筑云等領域,形成科研與人才高地;“建筑創意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環保人居、綠色節能、新能源技術研發等開展研究,助推我省綠色建筑與氫能產業發展;“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致力建成建筑創意、能源環境、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試驗田”;“光大-理工環境技術研究院”,依托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畢學軍團隊在水污染控制、環保節能等領域科研優勢,與光大國際聯合打造集研發、檢測于一體的國際領先的二噁英環保檢測中心,立足山東、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以學科群對標需求側,以創新鏈激活產業鏈。一批顯示度高、含金量足的科技成果在國舜、青建等企業以作價入股形式成功轉化,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檔增效:長江學者趙正旭團隊服務于“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聯合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北京飛控中心、國家天文臺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和海爾集團、中車四方等知名企業,全面服務青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軍民融合戰略;“廢棄混凝土全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在山東多地實現規模化應用并推動了“無廢城市”政策出臺,近三年新增銷售額逾8億元;科技成果“聚異氰胺酸酯噁唑烷酮/聚氨酯/環氧材料及制備方法”在青島國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應用推廣,預計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80億元,被列入國家人民防空辦公室推廣應用目錄。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l_PuT06DLDW75HPL42y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