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軍民融合觀察
2023年5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迎來商業首航。坐在這個航班第一排的民航局局長、中國商飛董事長、東航總經理以及工信部黨組書記,向全世界證明著中國國產替代的進程。《華爾街日報》第一時間發文評論稱,C919商業首飛意味著波音和空客幾十年來的“雙頭壟斷地位”在中國市場受到了挑戰,盡管這一挑戰規模尚小,卻頗具象征意義。是的,它象征著我們已經不能再容忍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窘境。曾航在他的新書《大國鎖鑰:國產替代浪潮》中提到:“從來沒有一個時間點像今天這樣,中國人對于“卡脖子”、國產替代有這么高的關注度。”這個過程跟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很多產業必須要面臨一個國產替代的情況。1 國產替代風潮背后的邏輯
2022年,國產替代發生了很多具有標志性的事件。C919大飛機、003號的航母下水……總體來看,2022年國產替代的突破是相當之大的。
在軍用領域上,003號航母的技術水平突破新高,運用到的很多新技術,包括精密光學、特種鋼材、輸電與控制系統等等,使得殲20、殲16等很多先進戰斗機的發動機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民用領域,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歐洲天然氣短缺,導致中國制造的LNG船在去年的市場占有率中得到大幅提升,提升至將近30%,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說明中國造船工業取得了一個很大的突破;在汽車行業,國產車的表現十分亮眼。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突破50%,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突破300萬輛,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2022年的產銷量雙雙突破700萬輛;還有我們的醫療器械領域,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醫療設備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半導體領域去年實現了設備的重大突破,如國產光刻機,還有北方華創的蝕刻機。以上篇幅展開敘述說這么多,其實背后是為了體現我們對基礎工業水平的重視程度。為什么要格外重視呢?舉個例子,關注國際新聞和俄烏沖突的朋友能觀察出來,俄羅斯打的比較狼狽,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根據觀察,根源是俄羅斯基礎工業水平的大幅退化,前線用到的那些武器裝備,我們往深處去研究,大部分都會和新材料、半導體產生聯系,還有一些加工設備,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以后,基礎工業水平嚴重衰退,相反中國的基礎工業水平在過去的十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這里有一個權威數據。歐盟每年會發布全球企業研發投入的報告,在這全世界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里,美國占到了779家,中國是597家,那俄羅斯有多少家?俄羅斯只有1家。甚至于俄烏沖突的時候,俄羅斯要向伊朗去進口無人機。中國入選的數量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中國在過去十年里對于基礎工業的研發投入上是有很大提升,尤其是華為,它的研發投入在全世界所有的公司里面是排名第二名,僅次于谷歌。
然后看這張圖,這是一些頂級的工業產品,比如說殲20隱形戰斗機,它里面要用到什么東西,比如說頭盔瞄準系統、相控陣雷達、一體成型座艙玻璃、機身的復合材料、還有3D打印的機身框架和高推動比的航空發動機,這些技術及產品非常依賴于基礎工業的進步。
去年很重要的事件:003號航母的下水。003號航母運用到的大量新技術,比如說電磁彈射,這個技術全世界僅中美兩國掌握,比如說工程雷達,還有上面的先進材料,這些技術全都依賴很強的綜合工業體系,這也意味著,中國基礎工業上的巨大進步,讓中國成為少數能生產頂級工業產品的國家。更進一步,基礎工業的提升的好處不光只體現在軍用領域,還反饋在民用領域,比如大疆做的無人機。不要小看這樣的產品,中國在旋翼無人機領域在全世界是遙遙領先,無人機要用到的工業加工的技術的進步,這背后其實要溯源到蘋果供應鏈,因為蘋果對供應鏈的高標準鍛煉出的中國工業加工能力,對類似大疆這樣企業的成長是有很直接的推動的。
2 一點突破,帶動相關領域5~10年
截止到2022年,國產替代發展相對比較好的一些產業多達十余個,有消費電子、高鐵、工程機械、軍工、航天……
互聯網就非常典型。它和大家的日常消費聯系密切,同時產業鏈又相對比較簡單,市場有需求但又不需要有緊密的上下游聯系。從研發的角度來看,造大飛機需要涉及到上千家企業、高校的協同,但是研發某個互聯網產品,可能只需要十幾個工程師,在一個小作坊里面就做出來了,所以說互聯網的國產替代做得非常好。還有一些后發產業,比如說2000年以后才興起的產業,像新能源汽車、無人機,這些產業的起點都很低,但正因為中國的工業基礎的不斷持續積累,使得在競爭的時候就沒有被扔下太多。另外,在研究很多國產替代的時候發現,往往一個點取得突破后,會協同帶動相關領域、衍生行業的5-10年的巨大的突破。就以發動機為例,這兩年國產航空發動機、比如太行發動機,實際上取得較大突破。所以這兩年新的機型,列裝的數量比之前多很多,比如殲20、殲16還有殲10c,都呈現井噴式的增長,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航空發動機的突破發展。同樣的道理,假設我們的半導體取得重大突破,很多行業都會收益,比如說人工智能、軌道交通、新能源能新基建,某些產業間的聯系是高度確定的。
下面要講的,就是國產替代推進比較困難的一些產業,比如說半導體、化工、制藥、工業軟件、高端機床等。化工產業是一個高度依賴基礎科研的產業,實現國產替代的難度很大,為什么呢?以韓國的半導體舉例,韓國的高端制程芯片在很長時間里是把中國臺灣甩在后面的,蘋果手機早期的芯片也都是在韓國三星的工廠去做代工。但是在過去幾年,中國臺灣尤其是臺積電,在高端制程這一領域,遠遠地把韓國甩在后面,標志性的分水嶺是在2019年。2019年,日本對韓國實施高端半導體材料的禁運,這無疑給韓國帶來了巨大的打擊。為什么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可以在全世界遙遙領先?原因在于半導體材料,而材料最基礎的要靠基礎化學。我們細數了一下,日本在2000年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有8位。實力差距非常明顯。很多國產替代推進比較困難的行業,是高度依賴基礎科研的,不止化工和制藥,日本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2000年之后就出了8個,而中國到現在為0。
上圖是國金證券整理匯總的關于國產替代的細分賽道,并且列出了實現國產替代的難度程度,比如難或者極難。其中科學儀器被分在醫藥大類下,國產化率5%,替代難度系數“極難”,核心難點為“系統性工程,產品穩定性需要長時間打磨”。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儀器國產化替代的難點甚至涉及到其他同時被列出的細分領域,如:數控系統、示波器、電子測試儀器、操作系統、生物試劑、色譜填料、3.0T以上NR等等。可見科學儀器國產替代的難度之大,令人發指。
3 有效加速國產替代,政策該如何導向?
半導體行業的國產替代,在過去一年里,不管是進口數量還是出口數量都在猛增,這體現了一個問題:兩極分化。
在成熟制程,28納米以內的,進展快,未來價格將進一步降低,很多行業都會受益,因為其實真正需要用到3納米高端芯片的領域比較少,比如電動車、手機等,甚至包括軍工航天,這些產業更多考慮的是穩定性可靠性,并不是考慮了處理器的先進程度,這是一個好消息。價格使得供求關系改變,包括手機降價,電動車降價,這都跟芯片產能增加有很大的關系。
半導體國產替代進程的加快,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雖然中國科技原創能力跟美國比有很大差距,但我們的追趕能力極強,講得更通俗些,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有跨時代的產品,往往是美國人先發明的,但中國跟進得很快,我們把這些東西產業化,大規模去制造的能力很強。
舉個例子,最近最火的是什么?是ChatGPT。這樣劃時代的產品往往是美國先發明的,還有智能手機,蘋果手機是喬布斯先發明的,電動車是馬斯克先發明的,但是中國跟進得很快,往往是迅速把它產業化,具體是為什么呢?因為中國是全世界最擅長建工廠的國家。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全世界132座燈塔工廠,在工廠的建造運營以及智能化水平上,全世界最好的132家工廠,中國占了50家。
以蘋果工廠舉例,來說明這個觀點就十分有信服力。蘋果的工廠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工廠之一,iPhone是全世界最難造的工業產品之一,為什么會這么難?根據蘋果2022年公布的供應商數據來看,全世界610個工廠,中國大陸占259家,日本96家,整個歐洲加起來只有21家,美國是49家,中國臺灣是37家,韓國是30家,越南23家,印度只有9家,整個南美洲只有7家,中國占據42.4%!
比如富士康想要在鄭州建造一個新的iPhone工廠,它需要哪些東西呢?首先需要快速的土地準備,要先把土地騰出來。當時鄭州籌建富士康工廠的時候,有15個村子搬遷,8000多個居民要需要搬走,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把土地騰出來。當時鄭州富士康工廠原址上有一家紡織廠,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但是因為處在富士康規劃區中,馬上就讓該企業搬走了,只有中國有這樣的效率。其次,廠房的快速建設。原規劃工期12個月,但是迅速壓縮到4個月。當時建設急需一臺空氣壓縮設備,整個河南省沒有幾臺,就跑到鄭州地鐵上去看,剛好那邊有一臺,就把這個設備搬過來,為什么?因為鄭州富士康是省長親自抓的工程,這個工廠太重要了,比地鐵還要重要,地鐵可以先停工,但要優先先保證富士康工廠的建設,所以4個月的時間就把工廠建起來了。iPhone上的很多零件都需進口,電子元器件的價格的波動較大,如果走完整個進出口的報關流程,對富士康來說風險很大,所以一般這樣工廠都建在保稅區里面,包括上海特斯拉的超級工廠。建在保稅區里面的話出保稅區就等同于出國,要再走一遍關稅的流程,但是好處是進口的零部件,不用走這個流程,它很方便。當時鄭州市很快就把保稅區的配套做好了,當時還有鄭州的國際機場,為了滿足波音747貨機的起降,政府對機場進行擴容,鄭州的機場迅速成為了國內相當領先的貨運機場,還有很重要的是30萬工人的快速招聘,同時需要上萬名的工程師,都只有在中國才能夠做到這樣的事情,才能想象這樣事情。
從產業政策導向上,也可以體現,中國為了奮力追趕成為全世界最擅長建工廠的國家背后的戰略選擇。針對國產替代產業,大部分東亞國家基本上都是出口導向,比如中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越南都是非常典型的出口導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一個最大好處就是這些企業一旦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站住腳,一定是有很強的競爭力。相反你看到有很多國家,比如說像拉美的一些國家,像巴西、墨西哥,還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在搞進口替代,其實這樣很容易落入陷阱,尤其人口比較多的國家。因為本國國內市場大,外國商品要進入國內市場就有高關稅,所以外資必須要到本地設廠,或者政府也扶持本地的工業巨頭,就像印度扶持塔塔集團,但是這樣會很容易掉到坑里去,犧牲本國國民的福利,因為這意味著你想買一個國產產品,需要花更多的錢,而且質量還更差。這樣的企業,不具備競爭力,真正需要用政策壁壘把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外。
對比引入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對整個中國的汽車產業的帶動是相當之大的。特斯拉一降價,本土的品牌就扛不住了,也要降價,就會有一批排名比較靠后、競爭力很差的汽車廠倒閉,倒閉不是壞事,這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這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好事,相當于花更少的錢開上了更好的汽車。國內的工廠經過篩選之后,到國際上又有了更好的競爭力。中國汽車出口近兩年呈現的猛增的態勢恰恰就驗證了這個觀點:出口導向的產業政策對國產替代進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帶動提升效果。而反觀科學儀器行業,近幾年外企巨頭紛紛在國內設廠、大力發展國產化。一方面應對相關政策,另一方面降低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里的制造及運輸成本。未來某一天,中國制造幫儀器買家們“把‘進口儀器’價格打下來”的時候,國產儀器是堅守不出還是一決高下呢?
4 國產替代、自主可控五要素
對于國產替代化,我們還需要有一套模型,去把那些高度確定需要國產替代的行業給篩出來,哪些行業是高度不確定性的,大家也要篩出來,避免走一些彎路。
所以如果我們用倪院士的這5個標準去衡量很多國產替代,其實會發現這幾年出現了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很多項目打著國產替代的旗號在騙國家經費或者騙投資人的錢,而用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看到誰才是真正的國產替代,誰是假的、冒牌的。最后,中國國產替代最大的缺憾實際上是在原創。前面提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創新,包括一些劃時代的產品,包括像智能手機、電動車,還有一些藥品、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美國在引領,我們要正視差距,要善于去學習美、日、德比較強的地方。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8xI7gE0SQTWot3CwJ6Pv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