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北京時間9月23日14時49分迎來秋分節氣。《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秋分日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這種一年內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農作物的技術,就是多熟種植。
我國先民至遲從戰國時期就已通過多熟種植來提高復種指數,使地力得到充分地利用。戰國時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的輪作復種制就已在某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
漢代,中國北方的大多數土地都已實行輪作連種制,還出現了混作、套種的方式;
隋唐宋元時期,中國南方地區出現了再生稻、間作稻、連作稻等多種形式的雙季稻和稻麥輪作的二熟制,南方某些地區還在稻麥二熟的基礎上加種春花,實現一年三熟,當時的間作技術已經能熟練地照顧到各種作物的習性,使其相得益彰。
如元代《農桑輯要》中就有在桑樹行間種植禾稼的記載:“若種薥黍,其梢葉與桑等,如此叢雜,桑亦不茂。如種綠豆、黑豆、芝麻、瓜、芋,其桑郁茂;明年葉增二三分”,這種技術合理地搭配高矮作物,能夠充分利用陽光和空氣流通的空間。多熟種植是我國精耕細作農業的精髓所在,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為提高土地利用率與單位面積產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締造出罕見的以少數耕地養活多數人口的奇跡。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NhmBwRVG3DyIwhQnow_1Q